跳转至网站的中文页面

中德高校网上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

    为实现2020年疫情期间德国高校和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以下简称“BSK”)对华国际教育与合作仍保有活力、持续力和有效性。BSK和参与“BSK德国大学联盟国际教育计划”的德方高校会商,决定实施组织德国高校及学者资源广泛开展中德高校网上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的计划。

    BSK将一如既往地为各项活动配备高水平的翻译团队,继续保持学术交流内容的德汉精确转化以及双方学者能够实时流畅互动的专业水准,对网上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提供保障。且所有现场活动环节均设置交流提问环节,欢迎中方学者现场提出问题,中德双方学者通过互动交流深化学术内涵。

 

特将有关计划的安排通告如下:

一、关于网上学术交流的平台

    中德高校网上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将继续通过ZOOM (全球高清云视频会议软件) 在线进行,从目前已有超过20所中方单位通过ZOOM开展跨国线上研修和交流,表明其过程流畅稳定、视听清晰、操作简便。且BSK在正式活动开展前均有对中方单位安排ZOOM 平台使用测试,可确保成效。

 

中德高校网上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视频

点击即可开始播放


二、关于中德高校网上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专题和内容的设计

    德国方面认为要继续针对中方院校的关注的热点和需求点,呼应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诉求和需求,以期共同促进和双赢。基此,已推出的专题系列有:


专题一:中德职教本科教育范式研修

    本专题切入中国同行正在探索和发展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现在和今后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上升和转型到职教本科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该专题由七个课题组成系列,并配置七场由多名德国高校专家主讲的学术讲座。

    专题一包括以下课题
    1、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高等教育);
    2、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适应智慧产业的新专业设置;
    3、体现产教融合的大学双元;
    4、科研是校企合作的纽带;
    5、教学过程如何体现产业和职业标准;
    6、适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7、专业群的建设与跨学科。

专题二:德国大学及1+X证书的制度与实践

    本专题拟切入正在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中方高校的要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硏修和交流,以期德国大学在这方面多年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借鉴。该专题由七个课题组成系列,并配置七场由多名德国高校专家主讲的学术讲座。

    专题二包括以下课题
    1、1+X证书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与经验;
    2、1+X证书在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实践与经验;
    3、1+X证书实践对德国企业和高校的价值和意义;
    4、高等学历和学位教育如何实现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德国双元制大学解决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级证书(1+X)匹配度的教育和教学模式;
    5、1+X证书中的X(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开发;
    6、1+X证书中的X的第三方评估和考试;
    7、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分体系的建立,运用和功能——关于大学学历分与职业教育学分转换机制的研究。

    以上七个课题的学术讲座得到了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萨克森双元制大学和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专家团队的参与和支持,已按计划完成对学术内容的研究和整合,内容还涉及双元制职业培训与大学双元以及双元制大学的联系与区别;大学管理制度在实施1+X证书时的调整和适应;实施1+X证书的校企关系;书证融通的教学方式;职业的能力结构、迁移的培养与评估;证书的标准开发流程以及职业教育学分体系的建立与大学学历学分的转换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鉴于德国双元制大学(全德仅两所)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1+X制度和实践方面有所不同,各有特点和特色,课题的若干学术讲座分别由双元制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举办,以期参与研修的中方学者能对德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有全貌和深入的了解。
 

定课

专题三:德国大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流与研修

    该专题针对目前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专业已成为新专业设置和改革的热点,希望与中国同行交流在工业4.0背景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如何致力于该专业的建设实践和经验,共同促进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两国都需要的这方面人才。该专题由三个课题组成系列,并配置三场由多名德国高校专家主讲的学术讲座。

    专题三包括以下课题:
    1、德国大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设计;
    2、德国大学智能制造实验室——智能工厂的产学融合实践;
    3、关于机器人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专题四:新工科建设研修与交流

    该专题关注中国高校正在进行的新工科建设的重大举措,2018年由德国著名的TU9 / 精英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组成的专家团队在该校与中国同行进行了为期14天的硏修,各方反映不错。为此,拟精选课题与中国高校学者继续交流,该专题由十一个课题组成系列,并配置十一场学术讲座。

    专题四包括以下课题
    1、德国高校教育体制、发展历史、分类培养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
    2、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介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与特点以及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3、工业4.0时代新产业对工科教育和人才的新需求、要求;
    4、以无机分子化学专业为例介绍德国大学工科专业情况以及校企的研究投资项目合作;
    5、德国工程技术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标准;
    6、工程科学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大纲、教学法、教材、考核、考试等;
    7、关于工科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
    8、应用理科与新工科的结合:工程科学中计算机与数学应用;
    9、德国高校评估及专业认证制度;
    10、企业与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11、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毕业生就业及与企业的持续性关系。
 

    涉及并拟开展现场提问互动交流的有关新工科建设的内容可包括:
    1、德国工程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变革;
    2、新产业和新技术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3、大学工科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
    4、大学工科专业建设中的多学科交叉与复合;
    5、工科专业的跨学科结构及课程设置;
    6、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内容更新;
    7、理科应用在工科专业的延伸及其效应;
    8、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9、德国工程教育的教学范式及工程实践教育;
    10、工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衔结的选课体系和学分确认;
    11、工科专业本硕博分段连读的机制和流程;
    12、大学工科专业的双学位与辅修制度的实践;
    13、工科专业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15、德国制式工程师与德国高等工程教育;
    16、德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17、德国大学工科专业的教师配置标准、任职标准与考核办法,师资队伍培养培训途径与模式。

专题五: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题由七个课题组成系列,并配置七场由多名德国高校专家主讲的学术讲座。

    专题五包括以下课题:
    1、德国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大学教育;
    2、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
    3、专业建设认证及质量评估;
    4、结合专业的企业实习;
    5、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模式;
    6、科研项目和成果;
    7、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教融合——关于技术研究校区和应用研究项目。
本专题已在洛阳理工学院全系列进行,由德国大学颁发研修证书。

定课

    特别说明:根据德国大学对本计划的专题、课题和学术讲座的编制序列,专题等于主题;课题是某一专题(主题)的系列内容;每个课题均配置一场由德国专家主讲的学术讲座,因此每个课题也就等同于每场学术讲座。


三、关于中方合作单位参与的方式

    中方合作单位可以自主选择以下参与方式:
    1、参与某专题全课程系列的活动。
    2、选择某课题学术讲座(中方合作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专题中选择适合的课题)。
    3、在以上专题之外,根据本校需求定制专题或课题系列。

四、网上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开展时间

    每场学术讲座的活动时间均为3小时,其中德方专家讲学约2.5小时,中德高校学者互动交流约0.5小时。由于时差因素,每场学术讲座的活动均安排在北京时间下午14:30-17:30进行。

    网上学术交流与研修活动的具体开展时间以及日程是做连续安排还是间隔安排,以中方合作单位意见为主,由BSK协调后,中德双方予以确认后实施。

五、关于促进在线学术交流与今后线下学术交流的对接措施

    BSK对参加中德高校网上学术研修和交流活动的中方院校将预分配一名德国高校访问学者的名额,疫情结束后由BSK统一并免费办理。

    访问学者拟前往的研修高校暂定为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有关项目详情将另行发布。

六、参加活动对象及人数

    参加活动的对象与人数由中方合作单位择定,通过ZOOM平台开展活动,人数可达百人以上。
 


七、关于德方专家团队

莱茵哈德·赫普夫尔

物理学、测绘工程
教授、博士

瓦尔德马·贝格

旅游管理
教授、博士

彼得·弗勒利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教授、博士、工程师

乌多·格尔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
教授、博士、工程师

米夏埃尔·莫里茨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教授、博士

安德烈娅·戴宁格尔 

水利科学与工程
教授、博士

罗尔夫·拉舍

机械电子工程、物理学
教授、博士

克里斯托夫·拉普尔

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教授、博士

迪安·阿伦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
教授、博士

格尔格哈德·克龙普

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
教授、博士、工程师

阿明·艾兴格

应用心理学
教授、博士

霍斯特·孔哈特

健康服务与管理
教授、博士

于尔根·西科尔斯基

金融学、投资学
教授、博士

约翰·纳根加斯特

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教授、博士

埃罗尔·奥格

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学
教授、博士

于尔根·莱曼

行政管理
教授、博士

赫伯特·赖歇尔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教授、博士

瓦伦丁·普伦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教授、博士

马可·林斯

质量管理工程
教授、博士

托马斯·沙勒

电子商务
教授、博士

克劳斯·扬舍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教授、博士

扬·J·魏甘德

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
教授、博士

吕迪格·朗格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
教授、博士

克里斯蒂安·博勒尔

勘查技术与工程
教授、博士

安德烈亚斯∙亨泽尔

木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授、博士、工程师

莱奥·洛伦茨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教授、博士

克里斯蒂安·韦伯

机械工程
教授、博士、工程师

米乔斯

机械工程
教授

彼得·施米德尔

人力资源管理
教授

托比亚斯·阿恩特

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工程
博士、工程师

乌尔里希·马塞克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
博士、工程师

海因茨·迪特尔·费曼

车辆工程
博士、工程师

霍尔格·弗里梅特

航空航天工程、航空器系统工程
博士

鲍赫

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知识产权
博士

斯文.舒尔特

教育技术学
博士

海纳·丁特瑞

语言学
博士

克里斯蒂安·舍普夫

工商管理
工程师

克劳斯·坎德尔宾德

传播学、工商管理
工程师

卡罗利娜·埃默丁格尔

教育技术学
工程师

马蒂亚斯·贝格

物流工程、物流管理
工程师

西尔克·施陶赫

行政管理
工程师

安德烈·特珀

焊接技术与工程
工程师

凯瑟琳· 雨

心理学
教授、博士

麦克·海尔斯特

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教授、博士

弗里德黑尔姆·艾克

电子工程、教育学
教授、博士

托马斯·维尔纳·施罗德 

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
教授、博士